富阳就是我们的家——记新型材料公司湖南籍员工易齐军、石青梅夫妇

浙江华达集团有限公司 2016-10-12 14:16:36

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,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。李白的一首千古绝唱《静夜思》传诵古今,家喻户晓。表达了他客居异乡时,在月圆之夜对家乡的无比思念之情。

 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。作为本地人,是很难体会到这种思乡情绪。但许许多多外来务工人员,他们背井离乡,没有背景靠山,没有高等学历,甚至没有一技之长,但为了一家人的生计,常年只身漂泊在外,靠自己的双手努力打拼。有的数年都不曾回家一次,有的也许还会遭受各种不平等待遇。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,他们都会特别地思念着自己的家乡。

在华达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,也有这样一对夫妻,多年来身处异乡,凭自己的辛勤劳作,为儿女创造幸福的生活。他们就是厂区叉车师傅易齐军和轧硬四线的主操工石青梅夫妇。

1978年出生的石青梅,是来自湖南靖州的侗族人。1999年嫁给邻村小伙易齐军。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。女儿16岁,就读于富阳职校学习数字与媒体专业,儿子7岁,就读于大源育才小学。2012年,她婚后第一次外出打工,就来到了华达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轧硬四线,做起了主操工。

主操工在整个轧硬车间占据着主导地位。每个热轧卷,在经过酸洗后,都须要冷轧5-6次。什么样的规格,多厚的厚度,全凭主操工控制。在冷轧车间的一个独立房间里,石姐双眼不断来回紧紧盯着左右两边的电脑显示器,以及正前方两个数字在不断跳动的显示屏。随着屏幕上“张力、压力、辊缝差、速度~~”几十个数字的跳动,以及曲线的摆动,石姐专注地调试着手中的操纵杆和40几个按键。

主操工的工作是三班倒的,一天8小时几乎都不能离开,更不能坐下。用石姐的原话说:“这个工作非常关键,需要非常仔细。不能开小差,所以压力很大。如果出一点差错,就会引起断带,辊子受损,就会给厂里带来损失”。所以,石姐和她的工友们都会以饱满的精神,认真地站好一岗又一岗,一站就是4年多。

丈夫易齐军。来富阳比妻子早两年,原先在永泰集团担任“完成部”作业班长,后经妻子推荐,转行来到华达,当起了一名叉车工。所以,在华达,还是妻子的资历更老些!

新型材料公司拥有13条生产线,年产产品达到数百万吨,却仅有2名叉车工。可想而知,易师傅的工作强度是多么的大。易师傅的工作是长白班,坐在叉车上,常常一坐就是8个小时。为了配合厂里的工作,为了不让客户久候,易师傅常常加班加点,每顿中饭都是胡乱扒两口,几分钟后又出现在叉车上。叉车空间狭窄,通风条件不佳,平时还好,每年的78月份,40多度高温,易师傅都是顶着烈日工作。妻子很是心疼。辛苦不说,一张脸都被晒得黝黑黝黑。易师傅憨憨一笑:“不是很累,能坚持!”这一坚持,也快4年了。

算起来,来富阳打工6年了,易师傅竟然6年来都未曾回过老家。原来在他6岁那年家逢变故,父母双亡。说到这里,今年45岁的易师傅双眼湿润了。可想他这一生吃过多少苦啊!而妻子娘家也只剩下一位70多岁的老母亲,由哥哥在照料。出门在外,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中这位老母亲了。作为女儿、女婿,不能在身边照顾,在外多年,也仅过年和母亲病重时,石姐带着儿女回去过两次。易师傅夫妇心里都有说不出的愧疚,唯有每月寄点钱或寄点东西回去。母亲身体不好,这一直让夫妇俩很是担心,所以隔二、三天他们就往老家打一次电话。

背井离乡, 奋斗多年,被问及收入,二人脸上立刻洋溢起了笑容。丈夫说,待遇比原先公司好多了,妻子说生活比老家强多了。每月两人收入加起来有一万多元,除去儿女的学费、生活费、还能存下一大半。这不,今年刚刚在老家买下了130平方米的一间大房子。

石姐还偷偷告诉笔者,来到华达后,易师傅彻底改掉了赌博的习惯。因为自己是三班倒。所以家里接送孩子,做饭,做家务都是易师傅在做,而且做得很好。夫妻之间相互理解,配合默契,谁的脾气上来了,对方都会退步忍让。

一家人因为华达,而一起留在了富阳,因为在一起,而变得和谐温暖。石姐表示自己很喜欢华达,夫妻俩一定会一直做下去。就连7岁儿子也说,我喜欢富阳,我要一直住在富阳。富阳就是我们的家。

Copyright © 2016 浙江华达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
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横凉亭路318号